对联的平仄要求,简单说就是上下联同位置的字要平仄相对。
对联的基本规范
上下联字数相等。上下联句子结构相同。上下联同位字平仄相对。宽泛的要求是“一三五不问,二四六分明”。也就是说,句子的节奏点上或韵点上的字,必须平仄相对。上联尾字应该是仄声,下联尾字平声。对仗工整。上下联同位字词词性相同。也就是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等,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。
对联的平仄禁忌
所谓失替,就是指对联的上联或下联之中,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(一般算两字为一组),不能连接出现平声或仄声。如果违反此规则称为失替、平仄失调。
进一步讲就是在对联中,位于句子中的第二、第四、第六个字,本应该是仄平仄、或者是平仄平交样互相交替的形式出现的;但是如果变成出现仄仄平、仄平平、或是平平仄、平仄仄,就是失替。
联尾三连仄或三连平。就是指对联的上联最后三个字,一般不可以是连着三个仄声字。对联的下联最后三个字,不能是连着三个平声字。但是,这一点不是绝对的。因为现实中有些固定名词就是三连仄或三连平。比如,攀枝花、松华江,澜沧江,都是平声字。长白山、黑龙江,按照今韵也都是三连平。
对联平仄规则
对联平仄规则,对联,又称春联,是写在纸上的对偶语句。对联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。在写对联是有很多讲究的,其中一个就是讲究平仄,下面分享对联平仄规则。
什么是平仄
现在因为古声和新声都有人用(但不能在同一联中混用),所以简单介绍一下:
普通话中,阴平、阳平为平,上声、去声为仄。(换言之,一二声是平,三四声是仄。)古四声中,平声为平,上、去、入声为仄。
平仄相谐
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:上下联平仄相反: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,但要注意的是:上下联尾字(联脚)平仄应相反,并且上联为仄,下联为平,即仄起平收;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;(一般算两字为一组)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(句脚)应平仄相反。
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: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“马蹄韵”规则。简单说就是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”这样一直下去,犹如马蹄的节奏。
对联正确的平仄格律如下:
其实对联的基本规则很简单,就三句话15个字:字数要相等、句子要对仗、平仄要合律。
1、对联基本规则一:字数要相等
这是对联最基础的规则。如果你愿意在你家大门左边贴五个字,右边贴七个字,当然也不犯法,但这个肯定不是对联。
2、对联基本规则二:句子要对仗
对联的第二个基本规则,就是上下联彼此对仗。对仗有三个基本要求。
一是上下联在相应位置的词类必须相当:举例说明如下:墙上芦苇,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,嘴尖皮厚腹中空。
二是上下联结构必须相应:指的是上下联必需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。仍以上面的对联为例。
这副对联的上下联语法结构是完全一样的。整个句子是个主谓结构,前半句四个字是主,后半句七个字是谓。其中,前四字是个偏正结构,中心词是“芦苇”和“竹笋”,“墙上”和“山间”是定语;后七字则是个联合结构,“头/重”“脚/轻”“根底/浅”三个主谓结构并列在一起。
三是节奏必须相同:指的是上下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。还是这幅对联:墙上芦苇,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,嘴尖皮厚腹中空。上下联的节奏完全一样,都是二——二——二——二——三。
满足了以上对仗要求的对联,属于工对。如果不能完全做到,就叫做宽对。对对联,首先要考虑工对,实在不得已,才退而求宽对。
3、对联基本规则三:平仄要合律
平仄规则稍微复杂一点,下面分为句末、句中以及句间三个层面来讲。
(1)上联句末要仄收,下联平收:也就是说,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,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则必须是平声。这是对联平仄的基本规则,绝对不能搞反或者不管。
所以,如果你出了个末字为平声字的句子,千万不能说“请对下联”,可以说“请对上联”或者直接“请对”就好。在家贴春联的时候,也要根据这个规则分清楚左右,上联贴右边,下联贴左边。
(2)句中要平仄交替,上下联要平仄相对:对联平仄规则的专业叫法是马蹄韵。因为对联平仄交替变换的规律,与马蹄行进之规律一样。
(3)多句对联的句脚,也有平仄要求:假如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不止一句,那么,除了每一句中有平仄要求之外,每一句的句脚也有平仄要求。多句对联的句脚平仄,完全符合马蹄韵要求的,为正格。
本文来自作者[印宏雨]投稿,不代表秒搜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m.ms80.net/ms/10208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秒搜号的签约作者“印宏雨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秒搜号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对联的平仄要求,简单说就是上下联同位置的字要平仄相对。对联的基本规范上下联字数相等。上下联句子结构相同。上下联同位字平仄相对。宽泛的要求是“一三五不问,二四六分明”。也就是说,...